当前位置:老域名对seo有利吗健康高考后一周到放榜后一周当心“考后综合征”来袭
高考后一周到放榜后一周当心“考后综合征”来袭
2023-04-03

又一年高考结束了,专家指出,考后一周到放榜后一周是“考后综合征”最容易爆发的时段,考生要特别注意饮食、睡眠、心理问题,以师哥师姐为鉴,别被“考后综合征”击倒。 A 两极分化 五类心境最常见 备试期间考生处于高压状态,心情紧张,作息、饮食各方面都是围绕考试安排的。从考试到放榜,压力急剧变化,考生难以调适,就会出现问题。 “我们都是过来人,对考生的心情感同身受。每年高考后都会出现五类心境。”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心理科崔立谦副主任医师说,最常见的是自责、沮丧,发挥欠佳的学生不断懊悔“为何考场上犯傻、没有想起来”、“为何考前没有复习到”。严重者沉浸在自责沮丧的情绪中不能自拔,情绪烦躁、抑郁,食欲差、睡眠质量差,甚至把自己关在房间内,不愿见家人和亲戚朋友。 第二类是亢奋。发挥较好或者考前心情过于压抑的考生,考后处于放松的状态,急于摆脱考前的“悲惨记忆”,给自己“找乐子”。有人每天早出晚归,忙于跟同学聚餐,K歌,通宵泡吧、上网、打游戏,往往造成作息紊乱,出现失眠。 第三类是空虚迷茫。备考期间生活规律,节奏紧张,奋斗的目标很明确。考后松弛下来,生活节奏变慢,一些同学可能因失去了奋斗目标而不知所措,感觉做什么都“无聊、没劲”。 第四类是焦虑。多出现在放榜前,这种情况多见于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优等生,他们常担忧没考好,或者没有被理想的高校录取,表现为睡眠质量较差。 第五类是绝望,有可能出现极端行为,伤害自己。 B 要允许考生“体验痛苦” 对于因发挥不好而痛苦郁闷的孩子,有些家长会劝说:“没关系,不要在乎成绩。”其实,道理虽然没错,但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,一句话并不能打消考生对未来的忧虑,改变对自身长期以来的期许。 家长、社会要允许考生“体验痛苦”,考后几天应让其充分释放心理压力,哭也好、笑也好,都比憋在心里好。家长应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,妥善解决情绪反应,避免问题持续发酵进而对估分、填报志愿造成不利影响。 崔立谦强调,家长要告诉孩子,人生不会因一场考试而终结,“逝者不可追,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,自责、悲伤、焦虑都于事无补,必须向前看。”需要注意的是,跟孩子谈心时莫纠缠于考试细节问题,而可以多问问孩子现在想做什么。如果孩子只是想独自静处,可以跟其约定一个“闭关反思”的期限,到时间就要出来见人,在此期间,家长要用心观察考生的表现。 如果亲人长辈的话效果不佳,不妨请来孩子的朋友和老师。有些考生忌讳见发挥好的同学,那么不妨请信任的师哥师姐、表哥表姐来现身说法。 C 及时发现“异常信号” 考后许多考生喜欢睡懒觉来放松,如果考后一周孩子还是精神疲惫,睡不醒,没食欲,不愿出门,或者平时很乖的孩子突然大声顶撞父母,可能就不单纯是考后休整放松能解决的问题了。 崔立谦说,家长应细心观察,别放过心理问题的蛛丝马迹。如果孩子连续几天出现失眠、痛哭不止、胃口差、动辄发脾气、绝望冷漠,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和人见面、交流,应考虑孩子陷入抑郁情绪的可能。家长除了多开导,更要及时向心理医生求助,以免情况恶化。 D 及时树立新目标 可放松莫放纵 对于亢奋型考生,要明白“放松不是放纵”。假期作息紊乱,会造成睡眠节律紊乱,甚至影响到大学入学后的作息习惯。崔立谦建议,娱乐宜有度,莫挑战危险指数过高、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娱乐活动,作息可以比备考期间稍晚一点,但不宜晨昏颠倒,尽量少熬通宵。 对于空虚型、焦虑型考生,最好的心理调适办法是树立新目标,让自己忙起来、动起来,将注意力从考试结果上转移开。此外,高考后的假期不是人生“放大假”,而只是高中到大学之间的一个非常“过渡期”。考生应尽快从考试的非常规状态回归健康生活的正常状态,为大学生活做好准备。 专家建议,随心所欲地睡懒觉、发发呆不要超过一星期,接下来应有序休整。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和同学们一起毕业旅行,但应在家长的协助下规划旅游线路,确保安全,且次数以一两次为宜。如果不愿外出旅游,可以进行积极的室外运动,尽量安排兴趣性课程,适度同学聚会,帮家长做家务,看名著“杂书”,观赏电影等。 除此之外,不妨利用中学阶段最后一个长假,学习一门新技能,开车、游泳、插花,或者进行社会实践,当志愿者、勤工俭学,这些都是转移注意力的好选择,同时还能开阔考生的视野,从狭隘的“考试世界”抬起头来,感受真正的生活。